【 全心全意的布藝之美 】
【 為自己編寫一本手札 】
【 以品質長久相伴的訂製革具 】
【 如實當下的一期一會 】
【 缺即是滿 】
【 傳遞一份祝福的限量設計 】
試著用手畫一個圓,也許歪斜得讓人尷尬,恨不得直接拿圓規或茶杯來描,但有些人,會不斷重複徒手畫圓的過程,一次又一次...
究竟教學生畫這些不完美的圓做什麼呢?女姝坊的陳麗玲老師說,「手畫的圓不會真正很圓, 但給我的感動卻是那份不斷嘗試畫出一道完美弧線的意念,用心讓這個圓,突顯出一份真誠的美...圓是一種心情!」
生活在工業化的資本社會,我們的一生中所接觸到的器物,也許已經很少、甚至沒有任何是在畫圓者這樣專注的眼神下誕生。當「完美的圓」已被量產,充斥大街小巷,那些較隱晦、微妙的,也許需要幾秒去觸摸體會的美,更要有這些用心醞釀的工藝品才會存在。
另一種美,是實用的設計之美;卡蜜包的製作過程中,揉合了幾種貼合生活、貼近人心的設計選擇,如以雙層布料做出自然的防水效果,並將登山繩包覆在把手的布料中,安全耐用之餘更保持舒適性。而卡蜜包一體成型的圓融中,竟也有大刀闊斧地改革主流的態勢,如將唯一的開口設在側邊,陳老師說,客人看到時總是驚呼太特別了,實際背上後,發現拿東西時反而非常省時省力。符合人體工學的卡蜜包也獲得了專利肯定(專利證//新型第 M549558),顛覆了布包開口只能在上方的刻板印象。
陳老師在半百的年紀,順心轉型手作生活,秉持的早已不是為設計而設計的狹隘心態。問她這些包怎麼做出來的,她笑著說「我是一個菜鳥,只是一個有生活經驗的女人,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設計一個貼近人性的作品 ,而不只是一個美麗的包。」
手工的產品,不會去考慮所謂的「計畫性報廢」,也就是為產品設定有限的使用壽命,讓消費者每隔一定時間回流購買。不管是女姝坊的布包,或是可雙面使用的書衣,都體現了從使用者出發的設計觀點,並盡可能延長、最大化物品的使用價值。這又是一種濃縮、精煉,以及「惜物」的美。
陳老師教學生畫圓時的喃喃自白,不僅是分享創作的活水源頭,也在時時提醒自己「人生過程裡,致力畫好每一道弧線,圓不圓已不是最重要,創作過程中盡全力不斷去嘗試的樂趣,以及具體去分享得到的回饋共鳴,常讓內心充滿久久的喜悅。」
究竟教學生畫這些不完美的圓做什麼呢?女姝坊的陳麗玲老師說,「手畫的圓不會真正很圓, 但給我的感動卻是那份不斷嘗試畫出一道完美弧線的意念,用心讓這個圓,突顯出一份真誠的美...圓是一種心情!」
生活在工業化的資本社會,我們的一生中所接觸到的器物,也許已經很少、甚至沒有任何是在畫圓者這樣專注的眼神下誕生。當「完美的圓」已被量產,充斥大街小巷,那些較隱晦、微妙的,也許需要幾秒去觸摸體會的美,更要有這些用心醞釀的工藝品才會存在。
另一種美,是實用的設計之美;卡蜜包的製作過程中,揉合了幾種貼合生活、貼近人心的設計選擇,如以雙層布料做出自然的防水效果,並將登山繩包覆在把手的布料中,安全耐用之餘更保持舒適性。而卡蜜包一體成型的圓融中,竟也有大刀闊斧地改革主流的態勢,如將唯一的開口設在側邊,陳老師說,客人看到時總是驚呼太特別了,實際背上後,發現拿東西時反而非常省時省力。符合人體工學的卡蜜包也獲得了專利肯定(專利證//新型第 M549558),顛覆了布包開口只能在上方的刻板印象。
陳老師在半百的年紀,順心轉型手作生活,秉持的早已不是為設計而設計的狹隘心態。問她這些包怎麼做出來的,她笑著說「我是一個菜鳥,只是一個有生活經驗的女人,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設計一個貼近人性的作品 ,而不只是一個美麗的包。」
手工的產品,不會去考慮所謂的「計畫性報廢」,也就是為產品設定有限的使用壽命,讓消費者每隔一定時間回流購買。不管是女姝坊的布包,或是可雙面使用的書衣,都體現了從使用者出發的設計觀點,並盡可能延長、最大化物品的使用價值。這又是一種濃縮、精煉,以及「惜物」的美。
陳老師教學生畫圓時的喃喃自白,不僅是分享創作的活水源頭,也在時時提醒自己「人生過程裡,致力畫好每一道弧線,圓不圓已不是最重要,創作過程中盡全力不斷去嘗試的樂趣,以及具體去分享得到的回饋共鳴,常讓內心充滿久久的喜悅。」
【 為自己編寫一本手札 】
記得某天偶然在書裡找到一張撕下的筆記紙,和自己多年前的筆跡,那麼陌生、零碎,當下似乎瞥見了記憶的全貌,脆弱而難以拼湊、保存...
上一次提筆寫字是什麼時候呢?無論是寫給自己,或寫給別人,我們信任著一張薄薄的紙,足以乘載情感與對話的重量。直到泛黃,或是弄丟了,才驚覺文字同物質一樣,在時間裡只能留住微弱的人的氣息。
但其實這樣就夠了,不是嗎?用最好的紙材,做一本可以永久珍藏、觸摸的手札,然後把文字和照片,從不斷老去的時光中剝離,一頁頁存起(老的時候,下酒?)
手工書創作者隱隱有一件作品,叫做“蜻蜓”;“蜻蜓”是一件非賣的作品,由一件老舊皮衣「再生」而成。由於某天,隱隱在整理時找到這件發霉的皮衣,想起贈衣的好友,在多年前因為誤會而失聯,於是著手將這件已穿不下的皮衣製作成一本書。市集客人好幾次想出高價買走,然而”蜻蜓“對隱隱來說,是永遠的非賣品。
從一種「想永遠珍藏某些事物」的心情開始,作品的製作就是實現這個願望的過程,來訪的客人,腦海中也一定有想放進書裡的內容,不管是在120磅的美術紙(水紋紙)上寫筆記、剪貼、畫輕水彩,或是將照片貼在不會發黃的進口無酸紙內頁上,都是每個人為自己編寫一本手札的起點。在這次的跨界合作中,隱隱特別設計了與手工書配對成套的布提袋,滿足客人隨身攜帶的需求,圓筒的袋身還可以作水壺袋使用。
客人也會發現,一本手工書往往包含了多種異質素材,包括真皮、布料、織品、刺繡、花結、蕾絲和天然種子等;材料與隱隱之間,似乎有一種相輔相成的夥伴關係,不相互拘束,亦不留戀牽制。「創作的過程是一個感動的歷程,每件作品的完成都像是造物主對我的訓練,讓我成為造物主的工匠之手。當作品完整地展現在眼前的那一刻,那份感動超越一切、難以言喻...」而無論是前衛、甜美、粗獷、或田園文藝,每件設計單品所散發的個性,皆以「不必要謙虛 unapologetic」的姿態獨立存在,選購的客人往往一眼認定屬於自己的書。
沈浸創作多年的隱隱,攤位上仍保留著好友般的“蜻蜓書”,在向前探索的旅程中,能不時回望感念這段回憶,也藉著這隻飛翔的蜻蜓送上祝福,願好友一切安好。
上一次提筆寫字是什麼時候呢?無論是寫給自己,或寫給別人,我們信任著一張薄薄的紙,足以乘載情感與對話的重量。直到泛黃,或是弄丟了,才驚覺文字同物質一樣,在時間裡只能留住微弱的人的氣息。
但其實這樣就夠了,不是嗎?用最好的紙材,做一本可以永久珍藏、觸摸的手札,然後把文字和照片,從不斷老去的時光中剝離,一頁頁存起(老的時候,下酒?)
手工書創作者隱隱有一件作品,叫做“蜻蜓”;“蜻蜓”是一件非賣的作品,由一件老舊皮衣「再生」而成。由於某天,隱隱在整理時找到這件發霉的皮衣,想起贈衣的好友,在多年前因為誤會而失聯,於是著手將這件已穿不下的皮衣製作成一本書。市集客人好幾次想出高價買走,然而”蜻蜓“對隱隱來說,是永遠的非賣品。
從一種「想永遠珍藏某些事物」的心情開始,作品的製作就是實現這個願望的過程,來訪的客人,腦海中也一定有想放進書裡的內容,不管是在120磅的美術紙(水紋紙)上寫筆記、剪貼、畫輕水彩,或是將照片貼在不會發黃的進口無酸紙內頁上,都是每個人為自己編寫一本手札的起點。在這次的跨界合作中,隱隱特別設計了與手工書配對成套的布提袋,滿足客人隨身攜帶的需求,圓筒的袋身還可以作水壺袋使用。
客人也會發現,一本手工書往往包含了多種異質素材,包括真皮、布料、織品、刺繡、花結、蕾絲和天然種子等;材料與隱隱之間,似乎有一種相輔相成的夥伴關係,不相互拘束,亦不留戀牽制。「創作的過程是一個感動的歷程,每件作品的完成都像是造物主對我的訓練,讓我成為造物主的工匠之手。當作品完整地展現在眼前的那一刻,那份感動超越一切、難以言喻...」而無論是前衛、甜美、粗獷、或田園文藝,每件設計單品所散發的個性,皆以「不必要謙虛 unapologetic」的姿態獨立存在,選購的客人往往一眼認定屬於自己的書。
沈浸創作多年的隱隱,攤位上仍保留著好友般的“蜻蜓書”,在向前探索的旅程中,能不時回望感念這段回憶,也藉著這隻飛翔的蜻蜓送上祝福,願好友一切安好。
【 以品質長久相伴的訂製革具 】
如果有一種材質,是懂得與使用者磨合,日漸沈澱出每個人獨有的日常軌跡,無論是習慣、姿勢、天氣... 從使用的第一天起,就如年輪般被誠實地記錄下來;這種獨特的性質,只有皮革才有。製作皮件的工藝職人,和這些不容許虛偽假造的材料朝夕相處,自然對物件的價值有更深刻的體會。
第一次和鞄製造所的創始人張哲嘉碰面,就聊到皮件表面下的隱形成本;天然材質如毛皮,並不代表製造的每個環節都對環境無害。由於國內相關的管制力有未及之處,染整廠違規排放的廢水對環境影響甚巨;觀察到這樣的產業景況,張哲嘉選擇了只用來自法規完善、且製革歷史悠久的義大利皮革,雖然成本較高,卻也代表了在追求精緻的同時,藉歐洲嚴格的法規將對產地的環境成本降到最低。對消費者來說也許成品看起來都一樣,但製作者心裡的踏實感,也是完成一件作品的必要條件。
張哲嘉鞄製造所始終如一的極簡風,在快速消耗的配件時尚中可比一股清流。從包款、皮夾、到手機套、杯套等,設計上除了logo,不隨意添加刻意的符號或裝飾,完全憑藉考究且精湛的手工訂製技術,在不經意的細節中將質感悄聲傳遞到消費者心裡。如選用十字紋真皮,以防水防刮表面提增商品耐用性,視覺上也有媲美歐美名牌的細膩紋理。而另一種手染皮革,皮面顏色則會隨使用而深化,由時間慢慢去揭露素材天然的層次變化,成為人與物共同生活的印記。
曾有一位客人,拿著一個用了6、7年的包包請張哲嘉訂製同款,滔滔不絕地說著此包的故事,而聆聽這些故事,也讓張哲嘉了解到這些物件在客人生活裡的重量。說到忠實客戶,張哲嘉提起一位企業家,訂製了三個行李大小的傳家寶箱,現在不曉得裝著什麼樣的傳家寶,是否又會如他所願得一代代傳承下去... 每次完成客人託付的任務,看到他們滿足的笑容,總是讓張哲嘉頓時覺得人生充滿希望。「很多超級鐵粉沒有放棄我,是我繼續下去的動力。」
時間從來就不是事物的敵人,只是我們的社會經常刻意掩蓋時間的洗禮;只有一開始就不打算被快速淘汰,準備好以品質長久相伴、磨合的物件,才能留住每個人獨特的歲月痕跡,成為生命旅程中「有重量的一小部分」。
第一次和鞄製造所的創始人張哲嘉碰面,就聊到皮件表面下的隱形成本;天然材質如毛皮,並不代表製造的每個環節都對環境無害。由於國內相關的管制力有未及之處,染整廠違規排放的廢水對環境影響甚巨;觀察到這樣的產業景況,張哲嘉選擇了只用來自法規完善、且製革歷史悠久的義大利皮革,雖然成本較高,卻也代表了在追求精緻的同時,藉歐洲嚴格的法規將對產地的環境成本降到最低。對消費者來說也許成品看起來都一樣,但製作者心裡的踏實感,也是完成一件作品的必要條件。
張哲嘉鞄製造所始終如一的極簡風,在快速消耗的配件時尚中可比一股清流。從包款、皮夾、到手機套、杯套等,設計上除了logo,不隨意添加刻意的符號或裝飾,完全憑藉考究且精湛的手工訂製技術,在不經意的細節中將質感悄聲傳遞到消費者心裡。如選用十字紋真皮,以防水防刮表面提增商品耐用性,視覺上也有媲美歐美名牌的細膩紋理。而另一種手染皮革,皮面顏色則會隨使用而深化,由時間慢慢去揭露素材天然的層次變化,成為人與物共同生活的印記。
曾有一位客人,拿著一個用了6、7年的包包請張哲嘉訂製同款,滔滔不絕地說著此包的故事,而聆聽這些故事,也讓張哲嘉了解到這些物件在客人生活裡的重量。說到忠實客戶,張哲嘉提起一位企業家,訂製了三個行李大小的傳家寶箱,現在不曉得裝著什麼樣的傳家寶,是否又會如他所願得一代代傳承下去... 每次完成客人託付的任務,看到他們滿足的笑容,總是讓張哲嘉頓時覺得人生充滿希望。「很多超級鐵粉沒有放棄我,是我繼續下去的動力。」
時間從來就不是事物的敵人,只是我們的社會經常刻意掩蓋時間的洗禮;只有一開始就不打算被快速淘汰,準備好以品質長久相伴、磨合的物件,才能留住每個人獨特的歲月痕跡,成為生命旅程中「有重量的一小部分」。
三時美術的木椅,有渾圓飽和的穩重輪廓,也有起伏如水的波浪線條。厚實的椅,也有掌心般的柔軟姿態;靜靜撐起一個人的重量,盛滿一位創作者的生命。
我第一個想起的,是高第那些浪漫狂想的「無直線」建築,和裡頭像是直接冒芽出來的傢俱。堅硬如鐵的材質,也像緞帶般靈巧地探索。讓人凝視駐足的,是木,是椅,也是雕塑;我們回到一個孩子的眼睛裡去欣賞一道弧線,不知不覺走進一種閒適,觸碰與物的一期一會。
一雙匠手,跟隨可見的不可知;一顆純粹的童心,在遠眺的山頭放上一張椅。就像雕塑家亨利·摩爾的作品「國王與皇后(King and Queen)」。
三時美術,是由金剛與賞茉成立的雙人工作室。外人看來,他們就像是三芝海風裡的國王與皇后,在山水間、燭光下,細細琢磨編織著自己的王國。
一位把原木當作有生命的材料,製作傢俱、器皿、餐具等生活相關器物;一位運用生活周遭可再利用的素材,架構往內在探索的燈作織物。這些創作,便是兩人生活心得感想的展現。許多人也許從沒想過,冰冷的金屬線材也能編織出溫暖的感覺;賞茉創作的其中一件作品,便是這銀巢一般的燈具。平凡的、重複的、甚至尖銳的,都在她的創作空間中閃爍著一種溫柔,伴著蠟燭光影,守護靜好的時光。
用於生活的木製品,呈現出溫潤的光澤和軌跡,讓歲月感及生活深度層疊交錯地刻畫其上,「是一種歲月厚實的力量,」創作者說,這就是最美的作品。每塊木頭上的三個圓形小洞,如和尚頭上的戒疤排成一列,代表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三時,以及創作者的身口意三業。漂流木上錯綜複雜的混沌圖騰,經過海與時間的打磨,來到人的手裡;而創作者,也在手裡找到一種修行,賦予了一種意義。
兩人以友善環境的本意,感受著生活中看似平常的現象,與之合一律動,自然而然創作出安靜又有力量的的作品。用心、不躁進地做好每一件「當下」的作品,就是對媒材跟生命最好的反饋。
如實當下,「美」無時不在。
我第一個想起的,是高第那些浪漫狂想的「無直線」建築,和裡頭像是直接冒芽出來的傢俱。堅硬如鐵的材質,也像緞帶般靈巧地探索。讓人凝視駐足的,是木,是椅,也是雕塑;我們回到一個孩子的眼睛裡去欣賞一道弧線,不知不覺走進一種閒適,觸碰與物的一期一會。
一雙匠手,跟隨可見的不可知;一顆純粹的童心,在遠眺的山頭放上一張椅。就像雕塑家亨利·摩爾的作品「國王與皇后(King and Queen)」。
三時美術,是由金剛與賞茉成立的雙人工作室。外人看來,他們就像是三芝海風裡的國王與皇后,在山水間、燭光下,細細琢磨編織著自己的王國。
一位把原木當作有生命的材料,製作傢俱、器皿、餐具等生活相關器物;一位運用生活周遭可再利用的素材,架構往內在探索的燈作織物。這些創作,便是兩人生活心得感想的展現。許多人也許從沒想過,冰冷的金屬線材也能編織出溫暖的感覺;賞茉創作的其中一件作品,便是這銀巢一般的燈具。平凡的、重複的、甚至尖銳的,都在她的創作空間中閃爍著一種溫柔,伴著蠟燭光影,守護靜好的時光。
用於生活的木製品,呈現出溫潤的光澤和軌跡,讓歲月感及生活深度層疊交錯地刻畫其上,「是一種歲月厚實的力量,」創作者說,這就是最美的作品。每塊木頭上的三個圓形小洞,如和尚頭上的戒疤排成一列,代表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三時,以及創作者的身口意三業。漂流木上錯綜複雜的混沌圖騰,經過海與時間的打磨,來到人的手裡;而創作者,也在手裡找到一種修行,賦予了一種意義。
兩人以友善環境的本意,感受著生活中看似平常的現象,與之合一律動,自然而然創作出安靜又有力量的的作品。用心、不躁進地做好每一件「當下」的作品,就是對媒材跟生命最好的反饋。
如實當下,「美」無時不在。
【 缺即是滿 】
Zijun不裝·胡塗;真心將繪畫融入了生活。
張子鈞是名聽障畫家,聽和說是人群中最基本的溝通方式但卻是他生命的欠缺和遺憾,在徬徨時轉向發現,有扇不同的窗開啟“缺即是滿”,上天給了他無聲的環境和細膩的觀察力,引導他專注走向創作的領域。寂靜生活旅途中特有的敏銳和一些人生有趣歷練反倒集結成自己的語言符號,且能全然表現自己的玩美感受。
corgi一直是子鈞很喜歡的小狗之一,走路時搖屁股模樣有點小跩跩更是可愛。無意間的隨手塗鴨,小兒子卻說:「爸爸我要帶corgi去上學。」為了可以每天讓小兒子帶著corgi去上學,於是就想到把corgi印在帆布袋上吧!各款「帆布小手袋」就這樣悄悄的問市了。
在生命中常有些讓我們十分感動的人、事、物不經意地出現在身邊。有些人用文字寫下感動人的詩篇、散文或小說與人分享;有些人用音符、節奏、旋律傳達他敏銳的心思;有些人用優美的肢體語言舞出生命之歌;畫家則是用圖像、色彩和不同的材質把他心靈世界的秘密畫下,與人們分享。因生命中的缺憾而慣於了在人群中靜靜的觀察,平時累積的感受、觀察和一些人生歷練,嘗試用著用各種不同的素材,勾畫出對於人生事物一點一滴的感受,每件作品都是子鈞的不同階段的心路歷程。
張子鈞是名聽障畫家,聽和說是人群中最基本的溝通方式但卻是他生命的欠缺和遺憾,在徬徨時轉向發現,有扇不同的窗開啟“缺即是滿”,上天給了他無聲的環境和細膩的觀察力,引導他專注走向創作的領域。寂靜生活旅途中特有的敏銳和一些人生有趣歷練反倒集結成自己的語言符號,且能全然表現自己的玩美感受。
corgi一直是子鈞很喜歡的小狗之一,走路時搖屁股模樣有點小跩跩更是可愛。無意間的隨手塗鴨,小兒子卻說:「爸爸我要帶corgi去上學。」為了可以每天讓小兒子帶著corgi去上學,於是就想到把corgi印在帆布袋上吧!各款「帆布小手袋」就這樣悄悄的問市了。
在生命中常有些讓我們十分感動的人、事、物不經意地出現在身邊。有些人用文字寫下感動人的詩篇、散文或小說與人分享;有些人用音符、節奏、旋律傳達他敏銳的心思;有些人用優美的肢體語言舞出生命之歌;畫家則是用圖像、色彩和不同的材質把他心靈世界的秘密畫下,與人們分享。因生命中的缺憾而慣於了在人群中靜靜的觀察,平時累積的感受、觀察和一些人生歷練,嘗試用著用各種不同的素材,勾畫出對於人生事物一點一滴的感受,每件作品都是子鈞的不同階段的心路歷程。
【 傳遞一份祝福的限量設計 】
和伍迪媽聊天,就像是回到學生時代,總會有個「前輩」特別懂得善用配件打扮,隨時都能拿出各種讓人驚喜的小東西。話匣子一打開,就是個無邊無際的少女心世界,裡頭有琳琅滿目的花色,無限的搭配組合... 其實,是由於一個小孩的誕生,這個遊樂園般的藝想世界才開始逐漸成形。
「像是髮圈的彈性繩,我是用韓國的,因為不會咬頭髮!尤其頭髮比較細的人,拆髮圈的時候不會痛... 這些成品都有通過家裡小孩多年的『實驗』,才會推出。」
十年前,伍迪媽的小孩出生了,美術系畢業的媽媽捲起袖子,為寶寶縫製幾件特別的嬰兒服,沒想到竟開始了一去不復返的手作人生。由於曾經自修日文進入日商工作,伍迪媽長期接觸日本文化,也認識到手作職人和手工藝產品,不僅在文化意義上有被尊重和持續的價值,在台灣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於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伍迪媽開發出更多樣化的商品,並在2017年正式轉職為手作人。
創意,來自一種喜歡分享的心情,「在桌檯上趕做圍兜時,心裡都會想到買回去的客人,帶著滿滿的喜悅送給另一個新生兒… 客人藉由我的產品,把這份祝福送給剛出生的寶寶,對我來說真的是非常開心。」
除了小孩商品,另一項常紅暢銷款是「布面髮箍」;簡單的東西,加上原創的配色,就能呈現出無法複製的驚喜效果,因此伍迪媽為每一支髮箍設計獨一無二的花色,讓每位客人買到的都是專屬的作品。來自世界各國的布料經過混搭、手工車縫,配上可稍微彎折符合頭型的骨架,成為舒適又百搭的髮箍,在伍迪媽的攤位上時常供不應求,甚至出現收藏到欲罷不能的老主顧。
說到一開始的初衷,只是想把給孩子最好的東西分享給更多人,而現在,伍迪媽慢慢建立了自己的王國,樂見自己的作品在各種家庭療癒不同的生活。溫柔且讓人親近的視覺風格,其實就是伍迪媽的個性,對小孩而言是周到、有創意的媽媽,對客人是傳遞了一份真誠的祝福。所以只做實用的好東西,只賣獨特的限量設計,而這種喜歡分享的心情,將會不變地持續下去。
「像是髮圈的彈性繩,我是用韓國的,因為不會咬頭髮!尤其頭髮比較細的人,拆髮圈的時候不會痛... 這些成品都有通過家裡小孩多年的『實驗』,才會推出。」
十年前,伍迪媽的小孩出生了,美術系畢業的媽媽捲起袖子,為寶寶縫製幾件特別的嬰兒服,沒想到竟開始了一去不復返的手作人生。由於曾經自修日文進入日商工作,伍迪媽長期接觸日本文化,也認識到手作職人和手工藝產品,不僅在文化意義上有被尊重和持續的價值,在台灣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於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伍迪媽開發出更多樣化的商品,並在2017年正式轉職為手作人。
創意,來自一種喜歡分享的心情,「在桌檯上趕做圍兜時,心裡都會想到買回去的客人,帶著滿滿的喜悅送給另一個新生兒… 客人藉由我的產品,把這份祝福送給剛出生的寶寶,對我來說真的是非常開心。」
除了小孩商品,另一項常紅暢銷款是「布面髮箍」;簡單的東西,加上原創的配色,就能呈現出無法複製的驚喜效果,因此伍迪媽為每一支髮箍設計獨一無二的花色,讓每位客人買到的都是專屬的作品。來自世界各國的布料經過混搭、手工車縫,配上可稍微彎折符合頭型的骨架,成為舒適又百搭的髮箍,在伍迪媽的攤位上時常供不應求,甚至出現收藏到欲罷不能的老主顧。
說到一開始的初衷,只是想把給孩子最好的東西分享給更多人,而現在,伍迪媽慢慢建立了自己的王國,樂見自己的作品在各種家庭療癒不同的生活。溫柔且讓人親近的視覺風格,其實就是伍迪媽的個性,對小孩而言是周到、有創意的媽媽,對客人是傳遞了一份真誠的祝福。所以只做實用的好東西,只賣獨特的限量設計,而這種喜歡分享的心情,將會不變地持續下去。